成都席律师深度解析用人单位不当利用业务外包规避法律责任案例
在劳动用工领域,业务外包作为一种灵活的用工方式,被许多企业所采用。然而,一些用人单位试图通过业务外包规避法律责任,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本文中成都席律师通过一个真实案例,探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,并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指导。
一、案例概述
汪某先后与三家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,但一直在某科技公司的门店工作。汪某的工资和社保由这三家公司分别支付和缴纳。汪某在钉钉APP和企业微信中以某科技公司的名义进行考勤和汇报工作,多次参加公司的会议。某科技公司与两家人力公司签订了《岗位外包协议》,但汪某的岗位并非外包岗位。汪某请求确认与某科技公司存在劳动关系,最终法院支持了汪某的请求。
二、争议焦点
本案的争议焦点是,用人单位不当利用业务外包规避法律责任时,是否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直接建立劳动关系。
三、法律依据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劳动关系的认定应基于实质而非形式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,应综合考虑工作内容、管理方式、工资支付等因素。
四、案例分析
汪某虽然与三家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,但其工作内容、工作地点、日常管理均与某科技公司密切相关。汪某的岗位不属于外包协议约定的外包岗位,且两家人力公司与某科技公司存在关联性。法院认为,汪某与某科技公司之间存在较强的人格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,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。
五、典型意义
本案强调了“实质重于形式”的原则,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进行了穿透式审查和认定。法院通过刺破“隐蔽劳动关系”的面纱,纠正了“假外包真用工”的违法用工行为,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
六、劳动者如何维权
劳动者在遇到用人单位不当利用业务外包规避法律责任时,应积极收集证据,如工作内容、管理方式、工资支付等,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七、结语
业务外包作为一种用工方式,应合法合规地使用。用人单位不应通过业务外包规避法律责任,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劳动者应增强法律意识,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八、联系作者
如果您在职场中遇到劳动关系认定或其他法律问题,需要专业的法律帮助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愿意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,帮助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